当前位置: > 教学教研 > 教学研究
微时代的新东西:微课
【发布日期:2014-05-19】 【来源:】 【阅读:次】
微时代的新东西:微课
    随着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院校将数字化教育的建设提上教学日程。很多知名院校包括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都已经把优质的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共享,不少中小学校也开始进行数字化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尝试。
  何为微课程教学?即集中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制作成“视频微课”上传到互联网,让更多学生和老师都能使用和分享这些资源。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微课程”这个概念它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首创,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自己也被人们称为“一分钟教授”。
  在由广播电视大学向国家开放大学转化的过程当中,微课程代表了其建设文化品牌的意识。江苏开放大学教授钱旭初认为,从微课制作的外部关系看,微课作为课程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关键在于课程定位,其制作应处理好与其他教育资源(如教材、大纲)的关系,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社会大众的需求。
  钱旭是在“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研讨会上说这番话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开放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李平一直活跃在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远程教育领域,曾主编和参予编写了《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等多部远程教育教材。“李平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成为中国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主持制作的面向全球的中文学习资源。
  国家开放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叶志宏表示,微课程是满足当今社会全民终生学习需要的一种资源形式,打通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另外,通过微课建设的方式,推出了国家开放大学自己的名师。这种做法有可能使学校的课程建设出现一个新的机制。
  微课程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学习资源形式,给予主讲老师展示自己才华与观点的平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认为,李平的微课具有学术性、趣味性,对知识点的阐述很准确,又讲出了艺术的审美。在课程的目标设定上,要以教材的学习重点为主,同时兼顾社会的普通学习者,从而普及人文教育、审美教育。

李平说,“现代文学欣赏”系列微课的设想有三方面,首先是教学性:与教学有关,对学习专业课有帮助,又可以独立存在。但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大课剪辑而成的小课;其次是科学性,既合规范,又有创新;既能经得起学科专家的推敲,又能够体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第三,欣赏性,既是知识“碎片化”的一种体现,又尽量把每一个“碎片”做得有趣而精美,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